這兩年,分析精裝、整裝渠道,包括巖板其應用渠道在家居領域的趨勢已經形成,如做整裝,通常就是把所有的資源整合到一塊,把各個品牌好的,新的東西通過設計來導入到整個環境里面。這時通常會出現一個詞“材料化”,而材料化通常又是與“去品牌化”放在一起的。
何為去“品牌化”?舉個例子:當一款產品里有不同品牌可供選擇時,通常兩種方式表現出自身產品的優勢:第一,品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通過高曝光率和高知名度帶來更多的購買率;第二,產品的品質,以產品本身特質吸引消費者或以更高的品質取得優勢。后者所表現的,就是“去品牌化”的本質。
目前,巖板熱還停留在B端,尚未真正傳導至消費端。近期,據部分行業內的企業人員透露,目前主要提供的都是巖板材料,讓家居企業自己去二次加工。有行業內人士分析,隨著巖板新物種的爆炸發展,建陶行業會向泛家居板材化,材料化,去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如目前,家具領域應是巖板應用最大的量并且是最易突破的一條路徑;是完成整個服務交付周期最短的一個領域。而巖板觸達終端消費者必須借助各種家具、家居產品;得通過歐派、索菲亞、金牌櫥柜等家居品牌與消費者互動,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巖板企業供應商的角色越來越強,消費者品牌的角色則慢慢弱化。巖板企業的重心是加強與各大家居品牌的跨界合作,推動巖板更廣泛的發展。
所以,導致不少人誤以為,篤定前行B端渠道,把產品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做什么品牌了。但在小編看來,但“去品牌化”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企業放棄“品牌化”建設,需要平衡好兩者的關系。而這也是取決于企業選擇,當然傳統渠道也有一定成效,有的企業發展就是規模化制造,追求規模化,從營銷老總到業務到跟單都是以銷量為目的的營銷方式。而有的企業走品牌化發展,挺直腰桿做自己的品牌,融入用戶思維、渠道思維以及應用服務思維,去重構服務體系,做成功能性產品,乃至用“定制巖板”思路來推廣,真正意義上從一片磚到最后立體、墻面、臺面的巖板風潮;哪怕前期銷量沒有那么大,但是品牌價值大。
品牌打造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當巖板產品剛剛起步時,那時候不要去刻意地為了品牌而樹品牌。即品牌塑造行為必須刨掉冗余,“去偽存真”。“去品牌化的品牌戰略”,無非就是切實回歸到產品本身,當巖板加工配套落地服務,基礎全線的服務鏈打通時,已經把產品做到極致,并且為市場所接受的時候,再開始想品牌名字、品牌口號、品牌定位、品牌傳播……
亦有業內人士分析,對于巖板企業而言,到底是只做巖板還是做延伸的巖板產品,若企業要想加大話語權,實現巖板的爆發,就需改變當傳統陶瓷磚賣這個觀念。陶企必須要“跨出去”。能夠有更強的競爭力,肯定還是要從材料延伸到產品,因為做材料你可能只有價值,知道你做了產品,有了顏值,價值和品牌,那么綜合競爭力就會走的更遠。言之,巖板企業應該做產品,不反對有人專門做材料。
據資深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大約有75條大板巖板生產線在運行,100條大板巖板生產線很快達到。其中70%~80%巖板沒有在傳統瓷磚領域銷售,而是跨界進入家具、廚衛、定制家居、石材等領域。且有業內行家預測,巖板市場或達千億。而巖板大規模量產后,現在巖板價格戰越演越烈,但目前還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價格體系還沒形成,市場還很混亂。但這是正常現象,當巖板市場真正形成一定規模時,才逐漸開始品牌化、規范化、高端化、精細化,混亂往往是通往成熟的必經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