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品牌拼到最后,拼的始終是文化。”
國貨風興起,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制造的產品不斷成長、迭代的集中體現。一是,需求端;85、90甚至00后成消費主力軍。二是,供給側;產業迭代升級以及供應鏈成熟國潮背景下走上了自主品牌道路。三是,文化端;當新消費群的消費力不斷提升,同時國貨質量幾乎開始反超國際水平,用戶不再盲從大牌,而是追求高顏品質、設計感、新潮酷的國貨;帶來的勢能是不可估量的。
巖板新國貨成新“飾”力,蒙娜麗莎、金牌企業、東鵬、新明珠、馬可波羅、歐神諾等不少巖板品牌推出自主設計、研發與生產的國產巖板,做人民真正需求巖板產品,致力于讓“Made in China”的巖板;成為有競爭力的新國貨力量。由視覺裝飾到功能應用的轉化,巖板在泛裝配層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替代一些低附加值飾面板材料,如用于衣柜、櫥柜、餐桌、臺面、實驗室桌面、精裝、裝配式裝飾等;。
當下國貨的關鍵詞早已發生變化。在《2019新國貨商業趨勢報告》中,新國貨被定義為:創新驅動、品質為先,擁有高品質與好服務體驗,并融入更多健康、綠色、智能、文化要素,市場競爭力與適應能力較強的國產品牌。
其核心在于,從產品到品牌。“品牌”才是當下新國貨的關鍵詞,前兩次國貨運動的背后警醒著中國企業品牌的重要性,沒有品牌、品質的沉淀,國貨依舊個偽命題。
國貨關鍵詞的變化恰與三次國貨運動的性質和特點相契合。
第一次國貨運動,1904年,在美國舉辦第一屆世博會。

天廚味精廣告牌
當時,貝子溥倫率領一批代表商團,帶著茶葉、絲綢、陶瓷,向世界展示國貨。但那個時候同期展會上亮相的,西門子的電報機、可口可樂、奔馳的汽車……這讓國人意識到我們停留在手工業的時候,國外已經開啟了電氣時代。這某種程度上是一場自發的實業救國,推動了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但沒有技術與生產力,國貨就是偽命題。
第二次國貨運動發生在1984年,中國開始城市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后深圳進行城市化體制改革
1984年后,大規模出現消費品的公司。改革開放就如同鄧小平同志說:“讓百姓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就三件事。”,吃好的,飲料、食品;穿好的,襯衫,連衣裙,皮革;用好的,冰箱、空調、洗衣機、風扇,以輕工業為主中國產品開始不斷地出現,,一路高歌狂奔的中國工廠并沒有品牌意識,品牌戰、價格戰、規模戰、市場戰愈發顯現。隨之而來的標簽,是模仿、是低廉;中國制造這個世界工廠大而不強。這一輪運動一直持續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結束,中國商品開始以另外一種面目,叫做Made in China,向全球輸出制造能力。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第三次國貨運動,最大的不同是審美。

中國GDP圖示
自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這意味著用戶本土文化意識集體復蘇的同時新中產階級會成為國家消費的主力軍。今天的90/00后新消費群體購買的是什么?是跟我們文化相關的東西;而 崇洋媚外的是60/70后 。尤其是當下中美貿易戰的緊張氛圍,新國貨更趨于主流。
供給側改革中國本土企業以中國品牌崛起為目標,中國元素產品漸成標配。在規模、品質、品牌等方面一路進化。新國貨”不僅僅是新,通過優化升級供應鏈,最終產出高品質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中國文明史上所有的文化傳統都具有兩種承載。第一、思想,思想承載在文字中;第二、物質,物質范圍比較廣一艘船、一個物品、一個家、一罐啤酒……故宮產的口紅、敦煌出的滑板,中國李寧、花西子彩妝的國風…同時席卷到家居衛浴界的恒潔衛浴,陶瓷家居界的國產巖板……市場浮沉,大浪淘沙;國內品牌紛紛跳出盲目模仿、抄襲怪圈,開始冷靜審視新時代的美學體系。
包括中國所出現一個名詞——新中產。自此紛紛開始討論中國到底有多少新中產人群。社科院說大概2.5—2.6個億,馬云說3個億,匯豐銀行說2.5個億……總的來說是2億到3億多,國內約有15%左右的人口成為了新中產,愿意為服務買單,愿意為美好生活買單。其實,做任何產品,最基本的是抓住用戶的痛點和需求。抓不住需求就無法解決痛點,用戶一定不會買單。品類創新,一定要做到極致化,提供好的性價比和顏價比,這是國貨品牌最根本的一件事情。
蒙娜麗莎董事張旗康所言,當下我們要滿足新中產、新生代這個消費群體的需求,在高定熱潮下,其高定不一定是價格最高的,但卻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卻是越來越高。巖板作為一個新物種,極具顛覆性與可塑性完全可以融入到大家居,而且從各種性能對比,巖板是物理性能最好的板材產品。

今天的中國本土文化強勢復興,企業越來越有文化自信,渴望從中國古代傳統元素中,發現它們與當代的關系。這一輪消費者開始為傳統文化買單了,服裝、家居,甚至大到房地產;都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中汲取靈感,比如這兩年打造出“新中式”的理念。中國企業由“跟進式”商業審美發展轉變為“引領式”商業審美趨勢附熱。
最典型的例子是已有600歲歷史的故宮,故宮是什么?它就是600年前皇帝待的古跡,我們買張門票進去參觀完就離開。但是今天圍繞在身旁的產品,從鞋子,家具,家居,口紅,胸針、書簽、書籍,毯子甚至是一瓶酒,都可以跟故宮有關;據了解,2019年故宮相關的產品產值大概在200億左右。而在7月結束的佛山陶瓷展,故宮網紅單院長單霽翔從區域空間、地域、城市、建筑、室內、藝術等六個層面給佛山制造業(建陶)帶來的文化賦能,一場關于人居藝境的專題講座。文化是血液里的事情,中國企業流淌的血液文化基因被喚醒。小編在逛完潭州展一種很直觀的感受,巖板的出現使商業形態的變化非常明顯。這個明顯,一是視覺上高顏值,二是巖板領域越來越被顛覆,三是巖板在嘗試表達生活美學,貼合用戶需求不斷為用戶提供生活方式的體驗。
巖板產品,終究是美學產品。小編認為,巖板材料在基礎指標指標色彩,質感,圖案,紋理等等達標之后,所有的競爭,一定是聚焦在設計,加工與應用。這個設計不是傳統的設計,可能更偏向于生活方式意義上的設計,未來是設計師的時代,同時也需要決策的審美。巖板品牌要形成自己的技術能力和設計能力,要有自己的品牌,重新構建與消費者關系。
新國貨“巖板”的新一輪PK,究竟誰能笑到最后?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