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人們就開始提出要制造能讀郵件、購物的冰箱,如今在科技行業,這個概念就是個笑話。每年一月,在拉斯維加斯世界最大科技展CES上,我們總能看到精準運作的原型設計,今年也不例外。Samsung給冰箱裝上了攝像頭,用戶能隨時掌握冰箱內部事物狀況;LG則給冰箱裝上了自動開門功能。
盡管制造商使盡了渾身解數,但很難說會有多少人會買這些東西,就像1999年伊萊克斯推出屏顯冰箱(那時媒體宣傳這款冰箱將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革命性的影響),2000年LG推出DIOS冰箱(“一次量子的飛躍”)照樣無一人問津一樣。聯網冰箱能給用戶帶來的邊際效用往往被過高的價格遮掩了。
然而,拋開所有冰箱不談,“智能家居”的發展中還有一股正在慢慢形成的趨勢,那就是:從前生活中“蠢笨”——即未聯網的物件,都將經歷一次大升級。
從恒溫器到門鎖,各個公司似乎是想把所有沒芯片的東西都裝上一個微型芯片。Philips讓燈泡有了連接家中WIFI的功能;Samsung承諾將在四年內對旗下家用電器全面智能化;Apple和Google都在開發能讓家居產品和智能手機互相對話的應用框架——兩年前Google曾花費32億美元收購了Nest,而Nest正是一家制造恒溫器和安全攝像頭的公司。
鑒于幾乎所有硅谷公司都在猛投所謂的物聯網行業,你可能會覺得智能家居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遺憾的是,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去年Deloitte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英國,只有2%的家庭擁有智能恒溫器,智能照明系統,智能安全攝像頭和智能家電的普及率就更不用提了。只有1/20的人表示他們有意在明年買一個智能家居產品。

上圖:英國智能家居產品擁有情況。從左至右分別為:游戲控制臺、智能電視、無線揚聲器、視頻流設備、健身手環、安全監控系統、智能家用電器、汽車聯網系統、智能恒溫器、智能照明系統、智能手表
目前,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智能家居產品的功能不值這個價格。當然,還有其他幾個更重要的問題阻礙了人們的熱情。上周,許多Nest恒溫器的用戶都表示,這款承諾會“學習”用戶生活習慣來減少家用燃料費的電器,卻讓他們的家變得冷颼颼的。其后調查顯示,通過互聯網發送給恒溫器的一款軟件更新出了問題,導致Nest電量耗盡,自動關機。在一年中最冷的這段時間,如果恒溫器出了問題,用戶自然會擔心家中熟睡的孩子會不會著涼,水管會不會爆裂。
這起讓人不快的Nest事件只是物聯網設備出現問題的一個縮影,幾乎每周我們都能看到網絡安全研究員提醒用戶注意某個新智能家居產品的缺陷。上周,英國咨詢公司Pen Test Partners表示,聯網門鈴(有人摁時智能手機就會有提示)很可能會被人利用,盜取你的WIFI密碼。
更多糟糕的例子也不難想象:黑進安全攝像頭來觀察屋內情況,侵入恒溫器網絡來使能源網絡超負荷。智能家居設備之所以這樣脆弱,是因為目前令人堪憂的銷量很可能會讓生產商們在幾年內放棄進行安全升級。
智能家居產品雖面臨安全風險,但還遠不及企業界重要基礎設施被破壞的狀況。平安夜烏克蘭發生的一起重大斷電事故本月被追查到是網絡襲擊的結果,目前襲擊人已伏法。這起事故的發生,是因為有惡性軟件侵入電腦,控制了電力網絡,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將生活中的物品聯網會帶來多大的潛在安全風險。
人們對此安全風險是有所知曉的,2年前Ipsos Mori做的一份民調顯示,只有18%的人認為智能設備的優點勝過隱私安全。這大概就是智能家居說了這么多年,產品銷售量卻一直低迷的原因吧。
我們經常會在科技界看到企業無法摸清消費者脈絡的情況,但智能家居的特例似乎是雙方顛倒了:生產商遠遠走在其消費者的前頭,甩開了大概5年時間。許多公司看到諾基亞落后于時代潮流而倒閉的先例,擔心如果他們不開發智能產品,很快也會被其他公司超越。
隨著智能家居產品成本的進一步下滑,毫無疑問會有更多人購買這些產品,但目前為止,物聯網還沒能激起大部分人的美好幻想。給東西安裝個芯片就指望能入消費者的眼是不可能的,科技公司必須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才能讓人心甘情愿地“把家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