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房地產調控十年與經濟發展的軌跡,在中國經濟最需要“救世主”的時候,房地產“超級英雄”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
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都是借助房地產的力挽狂瀾,助力經濟在旋渦中復蘇并穩定增長,成功度過了最困難時期。而2013年中國經濟第一季度GD P同比增長7.7%,增速未達市場預期,工業、進出口數據疲軟,固定資產投資一枝獨秀,復蘇之勢微弱,是否預示著房地產的又一次“超級英雄”時代即將來臨?于是,又一種預期在升溫:中國經濟呈現弱勢,反倒對房地產是利好信號,因為政府不會過分打壓房地產業。
如果說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經濟,不如說中國經濟“綁架”了房地產業。毫無疑問,沒有房地產業,GD P難保7.5%。
沒有房地產支撐,地方融資平臺全面收緊時,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今年將有破裂的風險。銀監會近日下發《關于加強2013年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銀行控制地方平臺貸款總量,不得新增融資平臺貸款規模;對于現金流覆蓋率低于100%或資產負債率高于80%的融資平臺貸款占比不高于上年。地方融資平臺的全面收緊,表明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山大”。2011年6月,國家審計署發布了有史以來最權威的一份地方債務統計報告,據其披露,截至2010年末中國地方債余額為10.7萬億元。進入2013年,政府債務問題更是成為機構的研究熱點。近期包括華泰證券、招商[簡介 最新動態]證券和平安證券等紛紛進行了測算,對于15萬億左右的地方債規模,基本形成了共識,同時均對以城投債和政信合作為代表的“影子債務”表示了擔憂。
目前土地財政是地方政府還債與保持債務鏈不破裂的殺手锏。重慶用土地儲備“對付”地方政府債務就是最好證明,過去十年重慶花了6000億元,這些錢花了債務為什么不高呢?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坦言,因為重慶的辦法是管住土地,讓土地升值的財富歸政府所有。
在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不振與稅收增速回落及地方政府債務高筑背景下,房地產相關領域的稅費,風景這邊獨好,再次表明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事實性依賴。2013年一季度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主要是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增加,相關地方稅收相應增加,以及房地產市場成交額增加帶動營業稅相應增加。
在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加劇的當下,地方政府將房地產相關稅費收入作為今年財政增收挖潛的主要手段。一旦2013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無逆轉,中央房地產調控將進入一個相對“安靜與觀望”階段,國家層面調控見底。雖然部委房地產調控仍將保持從嚴的基調,不排除地方政府房地產調控微調與貨幣及房貸政策適度放松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固定資產投資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其中房地產的重要性最明顯;另一方面,房地產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地方債務高壓及保障房建設資金缺口巨大。毫無疑問,當中國G D P有硬著陸風險與地方債務現破裂風險之時,就是房地產“超級英雄”時代歸來的時候。
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正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市場改革步伐,能否成功,關系到中國經濟未來是否一直為房地產“超級英雄”時代所主宰。如果一意孤行過多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與增加稅收等支撐地方債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只會讓這個“超級英雄”越來越扭曲變形,甚至強大到一調房地產,經濟就死,一放房地產調控,經濟就膨脹的惡性循環怪圈。事實再次證明,調控房價靠短期行政調控手段與遏制需求的政策,必然會招致調控之后的市場反彈報復。建立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非常重要,特別是住房保障制度、產權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稅費分配制度、土地出讓方式等經濟體制的改革,才是未來實現房地產“平民”時代的關鍵問題所在。
